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堀江町—水陸交界的外艋舺

萬華區位於台北市西南方,隔著新店溪和淡水河與新北市相望。要說整個台北城的開發的源頭,幾乎可以濃縮至現今的萬華區貴陽街、龍山寺這一帶。清朝乾隆、嘉慶年之後,來自泉州府三邑、安溪和同安的移民渡台落腳於淡水河沿岸,定居在艋舺,逐漸發展出市街。頂下拚郊後同安人敗走大稻埕、大龍峒,促成當地發展。

雖然艋舺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發展為北台灣重要商埠,但在當時以龍山寺為核心的艋舺市街發展逐漸飽和之下,開發有向南推進的趨勢,例如洪氏家族當時就選擇在艋舺市街南側的頂石街興建二落帶單側護龍的大厝,此即現今莒光路112巷的市定古蹟洪氏祖厝。

而已現今萬華的行政分區來看可概略以貫穿其中的鐵路為界線,分為北萬華和南萬華。北萬華除了發展較早的龍山寺、貴陽街等艋舺市街一帶,還包含了西門町一帶,南萬華則是包含了現今東園、西園、大理和南機場等地區。如此區分也可對應到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調整前,幾乎也可以鐵路為分界的龍山區和雙園區。一般而言,北萬華的龍山區承襲過去以商業為主的市街至今,南萬華則有加蚋仔的農業聚落、大理街一帶的糖廍和製糖工場以及過去曾發展過輕工業的下崁。也就是說,整個萬華在過去是以現今龍山寺貴陽街的市街為整體商業核心,而其南邊的零星聚落則進行農業或輕工業生產,供應市街日常所需或貿易之物資。

在這個供給與需求的產業關係體現的實質空間中,作為供給方的南萬華除了加蚋仔一帶早在1700年代就開始的農耕,還有在日治時期第一個被官方劃定為工業區的下崁庄一帶。下崁庄範圍大約是現今環河南路、三水街、西藏路和淡水河所圍塑出的地區,此一地名來自清領時期,相對於今日古亭汀洲路一帶在當時沿線地勢較高(所以當地叫崁頂)所得名。下崁庄南側今西藏路的地方在過去是新店溪舊河道和河灘地,也是下崁庄和加蚋仔庄的分界。而艋舺市街和加蚋仔聚落間的聯絡皆須經過下崁庄和新店溪舊河道,逐漸發展飽和的艋舺市街發展逐漸往南擴張,在下崁庄發展出零星的小聚落。

到了日治時期,鐵路改線經過艋舺和下崁庄之間,當時許多新產業和新技術被引進台灣,水電等基礎設施也逐漸設置完備。同時都市計畫的概念被引進台灣,「市街改正」逐漸在台灣各大城市展開。而下崁庄雖然不在台北第一波市區改正的計畫範圍內,但卻是最早被劃定為工業區的地方。

當今沿著市民大道由西往東走,依序可見到總督府鐵道部、台北酒廠、建國啤酒廠、松山菸廠、台北機廠、南港瓶蓋工廠等工業設施遺址,過去還曾包括黑松台北中崙工廠(今微風廣場)、唐榮鐵工廠(今京華城)或華山貨運站、南港貨運站等鐵道貨運站場。也就是說,日治時代許多大型工廠和貨運設施陸續設立於鐵道沿線,除了貨品運輸方便,這些現在看來都位處市區中的工廠,在當時其實都位於市區外。商業集中於市區內而工業設在市區外,除了工廠作為高風險和高汙染的嫌惡身分,也是為了讓市區內土地作更有效的規劃利用。而在公路運輸尚未普及的時代,方便運輸的方式除了鐵道,水運也是一種選擇。因此在日治時代也可見到截彎取直前的基隆河沿岸有許多磚窯,以水運來運送生產的磚頭。

除了在現今市民大道沿線的這些工業設施,鐵路的另一頭來到萬華一帶其實也出現過許多工業設施,概略聚集在當時的堀江町和綠町一帶。從現今地圖來看大約是由艋舺大道、汀洲路和西藏路圍塑出的地區,正好也是位在鐵路和水岸(新店溪舊河道)之間。這一帶在日治時期被劃定為工業區,而新店溪舊河道也經過人工開掘為「赤池」(堀江町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此時許多輕工業進入堀江町設廠,矗立起一根根大煙囪,和其南邊的加蚋仔農村和北邊的艋舺商業市街形成對比。

當時設立在堀江町的工廠,知名的包括朝日油脂、金義合硝子、東洋硝子、南興硝子、臺灣蠶絲、萬華家畜市場、台灣製曇會社工廠、鈴木鐵工廠等。其中硝子就是現在所說的玻璃,台灣的玻璃工業發展可追溯至清朝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清光緒六年 (1880)劉銘傳從上海聘請玻璃師傅來台從事簡單玻璃器皿製作,清光緒十三年(1887)陳兩成在艋舺開設台灣第一家玻璃廠,是為台灣玻璃產業的濫觴。後來日治初期有日本人在下崁庄布埔街(今環河南路一帶)設小型工廠,生產販售「番仔燈」玻璃煤油燈。陳家後代也在頂石路一帶興建較具規模的硝子工廠「金義合硝子」,並在今康定路上、萬華車站附近設有祖厝「金義合行」街屋。當時的金義合硝子是全台大型玻璃商之一,也帶動堀江町一帶產業鏈的聚集。

=話說後頭=



筆者目前選修台大城鄉所由康旻杰老師所開的[都市聚落與地景]一門課,這篇文章則是來自我針對課程期末作業所做的一些研究。簡單而言,這門課從文化景觀的角度切入,探討聚落的發展類型和脈絡,不論是都市或鄉村、傳統或非典型。而期末作業則是要求學生透過踏查尋訪去看一個聚落,可以是很有歷史的某某老街,或者是戰後安置政策下的眷村,或者城鄉移民聚集的村落。至於內容由於時間限制,或許不用像一份論文如此的嚴謹,但至少要能夠發掘出一些精彩的故事來述說

當然老師原則上希望每個人盡量以北部地區為主,也盡量不要和別人做相近的地方,當然那些已經講到爛掉...我是說已經有許多先賢先烈論述的地方就別做了。筆者原本選擇的是本文的堀江町,但非常巧地後來居然和同學相撞題了,基於他對於當地有比較深刻的情感連結,於是我轉而找了其他地點進行踏查

然後已經寫了一些的本文就這樣無償放上來吧,反正也是多方參考來的哈哈,希望能對後來進行這地區相關研究、又不小心找到我這篇文的各位能有些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